近日,第二届热带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中国、泰国、巴西、法国、刚果(布),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等1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深度探讨如何携手推动全球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热带地区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支撑着全球约70%的陆地物种,孕育了天然橡胶、香蕉、木薯等关键战略物资。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热带作物贡献了全球约50%的食物热量,是138个热带(亚热带)国家25亿人口的“粮袋子”,更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物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宝库”。
然而,这一珍贵资源正面临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压缩部分热带作物适宜种植区、生物入侵威胁野生近缘种、技术与数据壁垒阻碍国际合作。
面对热带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复杂需求,中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介绍,中国作为全球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力量,坚持“开放共享、互利共赢”。依托国家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库,该中心着力构建全球协同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国际规则与标准互认,联合国际组织制定种质资源惠益分享、数据跨境流动等规范,为国际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截至2025年,我国已建成38个国家级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为全球热带农业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
海南作为国家唯一的全省热带岛屿省份,肩负着建设国家南繁硅谷和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的国家重任。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家保表示,依托国际自贸港的区位、制度和开放优势,海南正全力畅通“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通道,搭建全球热带农业合作网络,推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
面对共同挑战,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谈戈呼吁加强全球协作,倡议共筑保护网络,建立开放、透明、互惠的全球资源共享机制;共促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热带作物重大科学问题,海南提供一流科研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共建交流平台,支持高水平国际会议,建立常态化合作网络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泰国国家农业研究发展局(ARDA)局长维查恩· 英格里萨旺(Vicharn Ingsrisawang)认为,本次会议为促进热带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多年来,泰国家农业研究发展局一直积极与国际研究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与中国的合作涵盖了植物育种、基因组学和种质数据管理等领域,共同推动了抗逆性强、高产且适应市场需求的作物品种的研发。希望中泰双方能够持续构建开放、协作、可持续的研究生态系统,以增进全球对热带作物种质的理解和利用。
面向世界热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与50余国科教机构、16个国际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在全球热区实施项目649项,惠及10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积华称,为推动全球热带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未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与国内外农业科教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协同协作,通过“三个聚焦”推动全球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种业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热带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升热区粮食和重要物资的自给能力。二是聚焦特色产业升级,依托优良品种、标准化种植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示范推广,助力热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三是聚焦绿色技术融合,同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绿色防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绿色技术模式,守护热区生态屏障。
各国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唯有以科技创新为支点、国际合作为杠杆,方能撬动热带农业的发展潜能,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存根基。海南作为中国深化热带农业国际合作的门户,正成为这场全球行动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