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米兰app平台下载官方版本##米兰app平台下载官方版本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细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作者:科技处 来源:科技部网站 日期:2019-07-01

国科办基〔2019〕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
2019年6月20日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
(2019-2025)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


      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经过系统建设,这些国家野外站在长期连续基础数据获取、自然现象和规律认知、推动相关领域方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取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支撑了相关学科发展。国家野外站开展了长期观测,积累了大量、长期连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手观测数据。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动态监测数据时间跨度接近20年,内容覆盖中国典型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四大生态要素共282个指标。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站持续开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涂镀层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等5大类600余种材料的观测试验,获得了最长达35年的野外连续观测和试验数据。特殊环境和灾害类国家野外站针对特殊地理区域和自然灾害开展长期定位监测研究,获取了包括我国唯一的长期冰川物质平衡、冰川退缩方面的资料序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与环境变化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监测数据。
       

       ——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为国家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国家野外站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系列科学观测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始创新科研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国家野外站,研发了盐碱地中低产田改良技术,为渤海粮仓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森林、草地、湖泊、灾害等相关国家野外站,为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三北防护林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站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特定环境下的材料腐蚀数据,为工程材料遴选提供了依据。


       ——锻炼培养野外科技工作者,传承科学奉献精神。国家野外站大多地处雪域高原、沙漠戈壁、深山老林、高寒极地等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的野外。无论野外站的创建还是长期工作,都需要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国家野外站已成为锻炼培养科技工作者开拓、奉献、团结和创新精神的基地,对于弘扬科学道德、净化科研环境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长期以来,一批又一批野外科技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传播到科技界和社会大众之中,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科学事业的继承者。


       2. 形势与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等系列国家战略。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控、灾害防治、工程防护、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国家野外站组织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技示范,为社会进步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正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野外站建设,提升观测与试验能力,改善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丰富科学数据战略资源,促进知识创新,以在完善科研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早建成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野外观测站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英国于1843年建设洛桑实验站,开创了野外站的历史,定点监测接近180年,为揭示作物生长规律、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于上世纪初建立了50多个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站,对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连续野外观测近120年,支撑了美国材料产业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野外观测站建设,一批应用新技术、面向全球科学问题的野外观测设施逐渐形成。加强国家野外站建设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


       国家野外站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国家野外站布局不够完善,难以满足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支撑相关领域方向发展的需要;二是国家野外站有效管理和运行机制还未形成;三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技术支撑服务人员缺乏;四是尚未建立系统性的绩效评估机制,运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提升科学观测研究综合能力。遵循国家野外站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的科学定位,面向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长期稳定连续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技示范,协同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实现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示范推广、开放共享与服务、知识传播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 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优化布局。按照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和各学科领域科技发展需要,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科学问题,综合考虑区域代表性和基础条件,优化完善国家野外站系统布局。


       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加强国家野外站基础设施、观测场地、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野外科学观测试验能力,有效改善野外站生活环境条件,按照规范化的观测指标和技术体系开展观测研究。


       开放共享,协同合作。发挥国家野外站的公共野外观测和试验研究平台作用,加强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加强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衔接,推进国家野外站向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开放,为开展相关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


       规范管理,稳定支持。制定科学、客观、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依托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支持机制,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的长期观测研究给予必要支持。


       3. 发展目标。


       ——在优化调整基础上,遴选新建一批国家野外站,至2025年,使国家野外站规模数量保持在一定规模,基本形成覆盖我国主要代表性区域和领域方向的国家野外站布局。


       ——改善国家野外站观测和试验研究条件,逐步规范和改善国家野外站仪器设备、生活设施、通讯与交通条件。


       ——提升国家野外站的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水平,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国家野外站科技资源质量、开放共享服务水平,发挥国家野外站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知识传播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三、优化国家野外站系统布局


      &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米兰app平台下载官方版本##米兰app平台下载官方版本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中国热科院在热区典型系统作物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机制和风险评价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中国热科院“澜湄国家热带果蔬加工与检测合作平台建设”入选外交部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
  • 庆丰收 迎盛会 中国热科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在行动
  • 中国热科院揭示CC类谷氧还蛋白介导活性氧平衡调控木薯抗旱的分子机制
  • 热科这十年 | 围绕创新链布局设施链 持续强化能力条件支撑
  • 热科这十年 |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资源 高位服务国家科技外交

热区热点

  • 广东湛江:徐闻菠萝熟了!书记县长公开信引客来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作者: 科技处   来源: 科技部网站  日期: 2019-07-0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国科办基〔2019〕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
2019年6月20日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
(2019-2025)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


      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经过系统建设,这些国家野外站在长期连续基础数据获取、自然现象和规律认知、推动相关领域方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取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支撑了相关学科发展。国家野外站开展了长期观测,积累了大量、长期连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手观测数据。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动态监测数据时间跨度接近20年,内容覆盖中国典型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四大生态要素共282个指标。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站持续开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涂镀层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等5大类600余种材料的观测试验,获得了最长达35年的野外连续观测和试验数据。特殊环境和灾害类国家野外站针对特殊地理区域和自然灾害开展长期定位监测研究,获取了包括我国唯一的长期冰川物质平衡、冰川退缩方面的资料序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与环境变化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监测数据。
       

       ——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为国家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国家野外站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系列科学观测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始创新科研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国家野外站,研发了盐碱地中低产田改良技术,为渤海粮仓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森林、草地、湖泊、灾害等相关国家野外站,为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三北防护林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站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特定环境下的材料腐蚀数据,为工程材料遴选提供了依据。


       ——锻炼培养野外科技工作者,传承科学奉献精神。国家野外站大多地处雪域高原、沙漠戈壁、深山老林、高寒极地等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的野外。无论野外站的创建还是长期工作,都需要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国家野外站已成为锻炼培养科技工作者开拓、奉献、团结和创新精神的基地,对于弘扬科学道德、净化科研环境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长期以来,一批又一批野外科技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传播到科技界和社会大众之中,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科学事业的继承者。


       2. 形势与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等系列国家战略。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控、灾害防治、工程防护、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国家野外站组织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技示范,为社会进步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正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野外站建设,提升观测与试验能力,改善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丰富科学数据战略资源,促进知识创新,以在完善科研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早建成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野外观测站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英国于1843年建设洛桑实验站,开创了野外站的历史,定点监测接近180年,为揭示作物生长规律、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于上世纪初建立了50多个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站,对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连续野外观测近120年,支撑了美国材料产业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野外观测站建设,一批应用新技术、面向全球科学问题的野外观测设施逐渐形成。加强国家野外站建设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


       国家野外站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国家野外站布局不够完善,难以满足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支撑相关领域方向发展的需要;二是国家野外站有效管理和运行机制还未形成;三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技术支撑服务人员缺乏;四是尚未建立系统性的绩效评估机制,运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提升科学观测研究综合能力。遵循国家野外站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的科学定位,面向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长期稳定连续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技示范,协同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实现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示范推广、开放共享与服务、知识传播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 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优化布局。按照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和各学科领域科技发展需要,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科学问题,综合考虑区域代表性和基础条件,优化完善国家野外站系统布局。


       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加强国家野外站基础设施、观测场地、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野外科学观测试验能力,有效改善野外站生活环境条件,按照规范化的观测指标和技术体系开展观测研究。


       开放共享,协同合作。发挥国家野外站的公共野外观测和试验研究平台作用,加强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加强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衔接,推进国家野外站向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开放,为开展相关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


       规范管理,稳定支持。制定科学、客观、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依托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支持机制,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的长期观测研究给予必要支持。


       3. 发展目标。


       ——在优化调整基础上,遴选新建一批国家野外站,至2025年,使国家野外站规模数量保持在一定规模,基本形成覆盖我国主要代表性区域和领域方向的国家野外站布局。


       ——改善国家野外站观测和试验研究条件,逐步规范和改善国家野外站仪器设备、生活设施、通讯与交通条件。


       ——提升国家野外站的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水平,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国家野外站科技资源质量、开放共享服务水平,发挥国家野外站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知识传播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三、优化国家野外站系统布局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catasbgs@126.com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Baidu
map